CAP原则


CAP原则

说明

C:一致性

在分布式系统中,所有节点在同一时刻的数据都是一致的。

A :可用性

在集群中一部分节点故障后,集群整体是否还能响应客户端的读写请求。即每个请求不管成功与否都能得到响应。

P :分区容错性

保证系统中任意信息的丢失都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。

一个分布式系统里面,节点组成的网络本来应该是连通的。然而可能因为一些故障,使得有些节点之间不连通了,整个网络就分成了几块区域。数据就散布在了这些不连通的区域中。这就叫分区。

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,三种特性不可兼得只能同时拥有两种特性。在大多数的分布式架构中,常见的AP模型,抛弃了系统的一致性。

例子

比如说redis集群,当集群中某一个节点挂掉后,仍然可以访问该集群,并且可以从该集群中获得想要的数据,只是获得的数据可能与该节点挂掉前不同。这就是系统抛弃一致性而选用可用性的一个AP模型的例子。

但是在好多银行或者证券的系统中,大部分都是会选用CP模型,宁愿系统不可用,也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。

从目前来看,没有CA模型,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抛弃分区容错行。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的网络一直通常,也不能保证服务器一直都处于正常可用状态。

现在好多的架构都实现了两种性质,至于使用哪种方式可以由我们自行选择。比如Eureka实现的注册中心,当一个服务挂掉后,注册中心并不会马上将这个服务从注册中心剔除,而是会等待一会儿,这样的模式就抛弃了一致性的AP模型。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配置,实现CP模型的注册中心。nacos也有同样的功能。


文章作者: 张一雄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一雄 !
  目录